空分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空分之家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1775|回复: 8

空气分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1 07: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学习空分知识,结交更多空分大神!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空分之家

x
现阶段变压吸附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大家觉得应该朝那个方向研究啊?
发表于 2011-4-21 11: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空气分离

非常感谢。我会继续努力的。
发表于 2011-4-21 15: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空气分离

我先说,大家补充啊: 变压吸附机械上是切换阀门的高效和长寿命问题。 吸附剂本身如何保持长期高效问题,我们的分子筛衰减的很厉害。 控制上是如何做到更加精密,提高产出率。
发表于 2011-4-21 19: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空气分离

分子筛的稳定性及吸附率,以及分子筛的使用寿命怎么延长。
发表于 2011-4-21 22: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空气分离

我个人认为变压吸附现在目前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吸附能力 减少罐体添装分子筛量与罐体体积研发新的工艺每个行业都在不断创新 可是PSA还保留在以前的工艺! 值得我们深思……
发表于 2011-4-22 02: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空气分离

氧气纯度想对低,装置规模小,切换阀可靠性有待提高
发表于 2011-4-22 06: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空气分离

从我单位的使用情况看,切换阀的可靠性问题最值得关注
发表于 2011-4-22 10: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空气分离

本帖最后由 zpg 于 2010-10-12 17:39 编辑 仅就空分所用PSA而言,如用于制氧,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吸附剂、真空泵以及组合流程上:1.现有分子筛氧氮分离系数较低,大多介于7"9之间,氧气收率低,别看这么高,但空气中的氮氧比已经是4左右了,超过4以上部分的才有实际意义,因此开发高氮氧分离系数的分子筛吸附剂甚为必要。现有装置氧气收率(深冷叫提取率)过低,仅50%,如新型吸附剂能提高到60%,那就。。。。。。2.现有分子筛吸附剂无法对氧氩进行分离,因此理论上PSA装置能达到的最高氧气纯度仅"95%,无法上升,开发有效的氧氩分子筛也大有可为;3.要想能耗低,需采用抽真空的VPSA机组,其能耗高主要体现在目前真空泵效率低,平均绝热效率"40%(真空泵入口压力周期变化工况下),单台真空泵抽量小,国内最大抽气量单台仅900"1100 m3/min,机组规模一旦较大,势必造成真空泵数量较多,真空泵改进的方向是“大型化、单系列、高效率”,以目前情况看,国外MAN公司的透平真空机组可满足要求,但其是否能适应压力周期变化工况需要做很多工作;4.由于目前VPSA无法将氧气纯度提高,因此想得到较高纯度氧气时,可以采用VPSA 深冷的组合流程,即VPSA ASU组合工艺,目前国内外仅美国UEI公司有类似的工业化装置,采用这种组合流程时,深冷工艺可大幅度削减投资和运行消耗,因为入塔氧气纯度并非空气的21%,而是80%的富氧,90年代之所以联合工艺无法大规模实施,是因为VPSA尚未完全过关,现在VPSA工艺的阀门寿命、吸附剂寿命、粉化现象的处理,径向吸附塔的成功应用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最近看了一套普莱克斯的富氧装置,规模8000 Nm3/h,氧气纯度90%,电耗仅0.39 kWh/m3纯氧,径向吸附塔,4塔合计装填吸附剂仅45吨,单塔工作周期仅30秒,全部采用液压阀门,指标很不错,装置几乎就是无人值守,开停车很方便,5楼朋友所言的PSA还在用老工艺不知说的是哪一年的事情了,VPSA近年来发展很快,不要小看这些年的进步,举个例子,国产的大口径液压程控蝶阀,采用6级金属硬密封,寿命内无泄漏开关次数可达200万次,放在5年前都是无法想象的。。最关键的是很多东西得有人去做,市场有这个需要,一如嫦娥探月工程,不搞研发,不解决工程问题,永远无法登月的。。。
发表于 2011-4-22 14: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空气分离

阀门最关键, 密封,执行速度快,这是最关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空分之家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帮助文档|清除痕迹|广告位|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空分之家 ( 鲁ICP备10016836 )

GMT+8, 2024-6-15 15:46 , Processed in 0.10049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