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总对回归分析概念一点没有,我再怎么说都无用。
) J3 X6 f( S0 j8 e0 h- N1 d% x9 U( j; j( Z: \8 j/ x/ T ~/ d; s* h0 ]
氧气和液氧都是空分产品,应当一视同仁。厦大论证报告8种工况,氧气液化单耗取值1.3kWh/Nm3岿然不动,而氧气生产单耗最高的0.342,最低的0.149,相差两倍多。对待氧气和液氧,那有这样厚此薄彼的?
- ]& W) h' [1 u1 z* D+ }
9 @, g- D5 @) t# X全液体空分液氧单耗(含分离和液化)1.0kWh/Nm3差不多,不存在什么液化0.7分离0.3就是先进,液化0.5分离0.5就是落后。
' K' ]: R/ N2 t- K) ~, @
& Q8 Q+ y# f {民科是扯淡,反民科也是扯淡。所以也有人说反民科的方舟子不务正业,但是方舟子说,这事总得有人去做。/ p. u" V" ~: E! L, K+ l& H
7 ^/ D% U5 _7 J8 W. W2 Z尤总这个方法不行,正如参加认证会的一位专家所说,“一看就不合理”,请谁都没用。' s! E% w( q, X8 T$ S
! a! D: ^2 D' O2 C+ a: B
尤总的“但是同样数量的空气压缩功是氮气的1.07倍也是正确的”又是信口开河。3 w+ I9 P2 O Z% O5 y& l
' X" g M1 C7 @+ K" F中船空分用于船上是那位参加2017年认证会的专家说的,他还说是400小空分。1 i- a4 C+ y) }7 n$ S- `( \# [
) p X8 `( x/ _' }同样塔底是氧气,塔顶是氮气,双塔流程的上塔塔板数应与尤氏单塔相同,即都是45,单塔45双塔33,没道理。如果说下塔占用了12块,所以上塔要减少12,那就太不讲理了。尤氏单塔的下塔并不是省略了,而是并到上塔精馏段去了,所以尤氏单塔精馏段负荷几乎是双塔流程上塔的2倍,你对总塔板数或塔高限制,那对塔径可否也限制呢?5 X# `0 y: ?9 b& R4 W# I5 G
1 p+ D; Z4 C5 A
都是二元计算比较是可以的,但是双塔流程的下塔应取40块理论板,上塔45,与尤氏单塔相同。二元计算相当于生产95%氧,虽然双塔流程生产95%氧并非最佳,川空和开空的三塔流程生产95%氧更加有效,但是尤氏单塔连双塔流程都不如,更不要说去跟三塔流程比了。8 x7 _/ q! ~3 I8 k
; |: X, q7 y& \" Z5 _
如果厦大论证报告是本科生或研究生论文,作为指导老师可以放行通过。但是作为企业领导,要拿出钱来照着报告去做,那就不能批准。
4 h( B( x- Z, d)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