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分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空分之家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楼主: Yb2021

[空分工艺] 外行学空分(168)一一厦大的论证报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08:34:23 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再重复回答一下先生关于厦大论证报告中的机械性能参数问题,厦大论证报告中的机械性能参数设定参考了(制氧技术),其中空压机氮压机涡轮增压机膨胀机的绝热效率均按85%设定,正返流阻力为0,1αtm,换热器温差为2K!其中空压机氮压机涡轮增压机的等温效率约相当于70%(绝热效率和等温效率不是严格的对应关系,和压缩比有关,但是毫无疑问绝热效率是一个更纯粹的机械性能参数),膨胀机绝热效率85%看似不低,但膨胀机是两级膨胀,单级膨胀的绝热效率只有80%左右!涡轮增压机的绝热效率85%确实偏高了一些,按照先生的讲法应该是等温效率50%-60%(相当于绝热效率65%-75%),以上的机械性能参数很先进只有进口设备才能达到?* C9 G1 X. a* p( o( F
   先生也许没有注意到,厦大论证报告中的空气是不含水份的干空气,其压缩功率是轴功率!如果先生将厦大论证报告中的空气压缩功率和同规格空压机的实际功率进行比较,中间就会出现约10%的差距,先生所谓进口设备才能达到的意思是否由此而来?请先生检查一下。
  w+ _- J* Y! a+ k- _   . b4 r% t) q6 m  N, @5 s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08:47:59 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厦大论证报告中的理论塔板数的设定,确实我们外行了,没有注意到氧氩二元物系和氧氩氮三元物系在相同产品纯度下理论塔板数差距如此之大,对现在空分的实际情况也不甚了解。我完全接受先生的意见!按照先生意见进行调整后,模拟计算结果发生以下的变化,新单塔流程的氮气压缩量从氧气产量的3,28倍降至3倍!对于双塔流程来说,进入下塔的空气数量从占空气呈85%降低至80%!富氧液空中的氧含量提高至41%!比较结果对新单塔流程更有利!先生理论塔板数太少不说明什么问题是什么意思?末免吹毛求疵了吧!3 d! J, ~* o+ y; `7 N! }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09:10:44 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从很刻薄的语音要求公开厦大论证报告(其实早就公开了,只是先生没有看到公开而已!),有人上传了厦大论证报告,先生研究了几天,提出意见,第一条就是液氧扣除值偏大,先生的其它意见我表示全部接受!对于液氧扣除值我表示部分接受,将液氧扣除值从厦大论证报告中的1,3KWh每标准立方米液氧调整为1,0KWh每标准立方液氧!先生现在继续用1,3KWh每标准立方米液氧做数字游戏有意思吗?厚道吗?这不是抬杠是什么?当然先生认为扣除值应该是0,5KWh每标准立方米液氧,我们不正在讨论这个问题吗?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11:56:14 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回归我把我们就气氧实际液化功和空分装置的核算液氧扣除值的讨论过程总结如下!2 q7 O: O2 S8 ]! \9 V1 r1 N- L
   首先研究了厦大论证报告后,肯定了厦大论证报告是严肃认真规范的,值得空分技术人员学习。但也提出了几条意见,除了核心的液氧扣除值这条我表示部分接受外,其余均表示同意先生的意见。(先生的意见及讨论过程可见99帖讨论区)。
- [" M+ d. s" K$ @. S1 Q   先生认为液氧实际液化功是0,5KWh每标准立方米液氧,其理由是林德科技报告认为气体实际液化效率为50%!液氧(不包括分离功)有效能是0,25KWh,实际液化过程有效能数据效率50%,实际液化功0,5KWh每标准立方米液氧!
( H/ t6 r) G$ a: J; }   我说明气氧实际液化功数据来自(制氧技术),这点得到先生的确认!但认为(制氧技术)的气氧实际液化功数据已经落后五十年,且(制氧技术)只是一本教学笔记及资料汇编不足为凭!) u1 w) J* V' K$ W
    我回复先生(制氧技术)虽然滞后于空分技术的发展,但不存在落后五十年之说,至于是否权威先生不可妄言!我更一步指出(制氧技术)中的气氧实际液化功数据略显落后,不存在重大的问题。现在气体实际液化效率在20%-30%之间。我同意将厦大论证报告中的液氧扣除值由1,3KWh调整为1,0KWh(即实际液化效率为25%)!
# p+ C* N8 Q/ t! ?  c( o   先生坚持认为液氧实际液化功是0,5KWh,先生推送了一篇论文给我,该论文认为膨胀制冷过程压力能有70%-75%转化为冷能(再考虑压缩等温效率70%,制冷效率当然是50%以上了)!我指出该论文存在重大的错误,先生不再回复。& n$ A! a6 Z4 {$ J1 R6 T' N: I
    先生又推送了宝钢液化站的实际运行文章,坚持认为气氧实际液化功是0,5KWh,但先生计算出现了错误,后来先生自己计算出的该装气氧实际液化效率只有37,7%!但先生坚持认为该装置的气氮实际液化效率是49,4%!我指出该装置的液氮最大产量是6000立方米液氮!而不是无中生有的10000立方米液氮,先生不再言语!
7 \3 b4 v6 D" u2 R   先生大概认为再坚持认为气氧实际液化功是0,5KWh每标准立方液氧太无理了。遂改变说法,林德公司研究结论空分装置中气氧液化单耗的先进水平是0,5KW每标准立方米液氧。
* ^, P1 k' K+ X8 h5 y7 Q   我首先肯定我们的分岐缩小了!因为先生的新说法其实已经有了重大的改变!一是由一般扣除值变为先进扣除值。=是由气氧实际液化功变为空分装置的液氧扣除值!这两个变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这个时候先生已经认识到(制氧技术)的气氧实际液化功数据没有落后五十年的说法,但先生借口实际液化过程模拟计算困难而不愿意直接承认。这就太没风度了!
' k+ R" J5 L; l, r8 M3 r5 T- M6 k      R6 }( L) P3 a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12:21:46 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气氧实际液化功和空分装置核算的液氧扣除值之间的差距就是空分装置和制冷(液化)装置的联合红利。这个红利很大!这也是现在所有的液体产品都是在空分装置中生产的根本原因(宝钢液化站是特殊情况。但是这个红利也是有限的。相对于单独液化过程,其红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独液化装置的散冷损失在联合装置中完全由空分气体产品承担了!二是返流气体热端温差损失也完全由空分装置的气体产品承担了!正返流阻力损失也基本上由气体产品承担了!去掉这三项损失计算出的实际液化功就是空分装置液体产品的合理扣除值!就液氧来说是0,7-1,0KWh每标准立方米液氧。对应的液化效率是25%-30%!偏差太大扣除值就需要检查一下核算过程是否合理。例如某老板的全液体空分装置如果液氧扣除值按0,7KWh每标准立方米液氧核算,则气氧单耗为0,3KWh每标准立方米气氧,则属于先进水平,如果按液氧0,5KWh扣除值,则气氧单耗达到0,5KWh每标准立方米气氧,还有什么可以自豪的理由。至于0,7-1,0KWh之间则应是机械性能参数的问题了!
发表于 2021-10-15 12: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钢2#液化装置又称“300t/d液化装置”,液氮工况时产量10000Nm3/h,不是6000,因为10000/800*24=300;液氧工况时产量8800Nm3/h,8800/700*24=302,近似300。如果液氮工况产量只有6000,那就是6000/800*24=180t/d了; l+ k' ~' @( G
300t.jpg
发表于 2021-10-19 15: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有位参加了2017年厦门大学单塔制氧专题认证会的空分厂家的专家给我发了微信,他说这个方法“一看就不合理”,当时就反复强调要慎重,需要有空分专业的人认证后才能实施,以免造成财产损失。9 w3 Y. _1 c0 H6 U1 U
: P3 o( w+ J! V# H6 l* j8 r
他还说几百的小装置,液化单耗1.3是有可能的,中船是船上用微型空分。我只接触过10000以上的空分,对50或150这种微小型空分确实没有多少概念。但是微型空分的压缩机绝热效率不可能高达85%,膨胀机等熵效率也不可能高达88%,差很多,微型空分的冷损相对也很大。
3 P. y2 n2 J0 e+ a$ `
4 q- Y+ l9 f# t. u8 H- Y其实参加认证会的各位专家都心中有数,但是不一定会当面指出来,留点面子,毕竟中国人是推崇“厚道”的。否则反被指责“刻薄”、“攻击性”,引火上身,那就不划算了。
% |1 ~- H# F& g% r# u/ T8 k1 [
. x& V  [# ]/ w4 N' c, E但专利方案的正式实施,这不是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对于后者可以网开一面,不必苛求,只要格式差不多就行。格式差不多,说明你已经会写了,等以后有东西了,再装进去就行。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0 09:07:01 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一旦无法正面回答又不愿意直接承认错误就开始东拉西扯!这不是讨论问题的正确态度。我已经总结了与先生就气氧实际液化功及空分装置的液氧核算扣除值进行的讨论过程。先生应该正面回答我,先生是否依然认为气氧实际液化功是0,5KWh每标准立方米液氧!或者是否依然认为林德公司研究认为空分装置的液氧扣除值0,5KWh每标准立方米液氧实际液化效率50%是正确的!
5 Z7 e2 f$ g# C3 H% P   其次先生批评厦大论证报告中的设备性能参数只有进口设备才能达到,我回复先生,厦大论证报告中的的设备性能参数均参考(制氧技术)是中允的设备性能参数,先生之所以认为厦大论证报告中的设备性能参数只有进口设备才能达到,是因为先生将厦大论证报告中的空压机氮压机的计算出的轴功辛和目前空压机氮压机的电机功率直接进行比较,而没有进行机械效率电机效率及进口状态的调整所致。先进设备性能参数和一般设备性能参数实际上也就差几个百分点而已。先生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闹了个大乌龙!
" W; w1 {  v. Q$ g   至于给先生微信的那个朋友,首先他自己算不算空分专家?其次他是否认为参加论证会的人员是否是空分专家?如果是,那么应该请空分专家慎重论证从何说起?
发表于 2021-10-21 16: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qh 于 2021-10-26 14:53 编辑 1 ?( W8 D9 x/ f% h, O  v' _
; w& b$ S1 c7 d: k2 `
中国空分公司原总工程师江楚标2002年的文章,30000等级内压缩流程空分的氧气分离单耗0.361kWh/Nm3,液化单耗0.597~0.446kWh/Nm3,液化单耗平均值(0.597+0.446)/2=0.52,而液氧和液氮最小液化功的平均值是(0.25+0.27)/2=0.26kWh/Nm3,所以液化效率是0.26/0.52=50%
$ f6 l- J7 L2 F1 [4 S# Y( T7 [. E- G
当然他也说了,1400~2000Nm3/h的全液体空分的液氧单耗(含分离和液化功)是1.05~1.15kWh/Nm3,比30000内压缩空分高一些。这很正常,装置越小,单耗越高。; g6 A+ `: U0 ^) h+ F+ W
/ T' V6 g1 v" c2 n! y* {
宝钢1#液化装置,设计液氧单耗0.69,实测0.65kWh/Nm3,液化效率0.25/0.65=38%# e, h7 h2 ]4 s: }) \

8 C0 J& q3 F/ d2 j$ R7 K  ~2 p江总工的文章是在挺小空分,要和液氧竞争,他不会有意降低液氧单耗。6 a$ R# q! C% s4 Y/ d6 j

, I2 z) c' j. A+ z5 g1 o  F林德的模拟结果尤总不承认,又要我来模拟,怎么可能被接受?列宁同志说过,一个外行提出的问题,100个内行也回答不了。
1 A& q( [" t1 |( z3 Q: ~+ [) l
2 y/ k6 v' W$ w1 }# U5 t0 P我在网上查过,“热泵单塔空分”这事也就厦门大学个别师生在自娱自乐,还是陈年旧事了,并没有跟风的,更不可能被空分行业接受。“慎重”是一种委婉的不认同,中国传统,只要自己不跟着闹笑话就行,别人闹笑话不关我的事。
5 I: |- Y1 B8 j' o. Y
江楚标液化功.jpg
发表于 2021-10-22 09: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查了一下资料,宝钢1#液化装置是液化低压氧,液化氧用液氧泵输送至贮槽,1995年投产,设计单耗0.69,实测0.65kWh/Nm3。9 j. T$ t9 t9 D$ f& h
1 S$ @& Y- F* n% O5 ]; H. s
宝钢2#液化装置是液化中压氧,液化氧不需液氧泵输送,两套的流程不同。
2 A% `1 ^$ @; o" }
5 h$ C) T) I6 ?4 `* }我说过,液化装置液化氧的效率一般会比液化氮低一些。因为都是用氮循环,一个是直接得到,另一个是用换热的方法间接得到。2 X2 \, |& E$ A8 R# H/ X
宝普1#液化装置.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空分之家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帮助文档|清除痕迹|广告位|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空分之家 ( 鲁ICP备10016836 )

GMT+8, 2024-12-22 20:55 , Processed in 0.10219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