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回归我把我们就气氧实际液化功和空分装置的核算液氧扣除值的讨论过程总结如下!
: K9 H- L7 {3 u4 v9 x2 t- D 首先研究了厦大论证报告后,肯定了厦大论证报告是严肃认真规范的,值得空分技术人员学习。但也提出了几条意见,除了核心的液氧扣除值这条我表示部分接受外,其余均表示同意先生的意见。(先生的意见及讨论过程可见99帖讨论区)。8 Q/ f! F6 k' Q# I& G3 O
先生认为液氧实际液化功是0,5KWh每标准立方米液氧,其理由是林德科技报告认为气体实际液化效率为50%!液氧(不包括分离功)有效能是0,25KWh,实际液化过程有效能数据效率50%,实际液化功0,5KWh每标准立方米液氧!$ r% @* W3 {% [- z0 _ R+ G& y
我说明气氧实际液化功数据来自(制氧技术),这点得到先生的确认!但认为(制氧技术)的气氧实际液化功数据已经落后五十年,且(制氧技术)只是一本教学笔记及资料汇编不足为凭!
9 K" m: r9 `3 ~% L8 B" v7 I+ T 我回复先生(制氧技术)虽然滞后于空分技术的发展,但不存在落后五十年之说,至于是否权威先生不可妄言!我更一步指出(制氧技术)中的气氧实际液化功数据略显落后,不存在重大的问题。现在气体实际液化效率在20%-30%之间。我同意将厦大论证报告中的液氧扣除值由1,3KWh调整为1,0KWh(即实际液化效率为25%)!
' U! ?7 [. x' l) @( n* D1 B 先生坚持认为液氧实际液化功是0,5KWh,先生推送了一篇论文给我,该论文认为膨胀制冷过程压力能有70%-75%转化为冷能(再考虑压缩等温效率70%,制冷效率当然是50%以上了)!我指出该论文存在重大的错误,先生不再回复。" t5 ~; {& x) G7 j# h8 E6 ~8 p
先生又推送了宝钢液化站的实际运行文章,坚持认为气氧实际液化功是0,5KWh,但先生计算出现了错误,后来先生自己计算出的该装气氧实际液化效率只有37,7%!但先生坚持认为该装置的气氮实际液化效率是49,4%!我指出该装置的液氮最大产量是6000立方米液氮!而不是无中生有的10000立方米液氮,先生不再言语!- X) U; K, l e |8 q8 [( F' m
先生大概认为再坚持认为气氧实际液化功是0,5KWh每标准立方液氧太无理了。遂改变说法,林德公司研究结论空分装置中气氧液化单耗的先进水平是0,5KW每标准立方米液氧。3 a# ~* f! j( x# d. b
我首先肯定我们的分岐缩小了!因为先生的新说法其实已经有了重大的改变!一是由一般扣除值变为先进扣除值。=是由气氧实际液化功变为空分装置的液氧扣除值!这两个变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这个时候先生已经认识到(制氧技术)的气氧实际液化功数据没有落后五十年的说法,但先生借口实际液化过程模拟计算困难而不愿意直接承认。这就太没风度了!
4 l% x# H; C$ s4 g% @
+ o% a% P5 m7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