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条 ; P. l8 \# u, C7 Y# z
8 P- L5 N5 @7 \ 可燃性气体储槽应涂以红色或在该槽壁上明显部分以红字书明该气体名称。 # l1 P$ `: f0 q( ^
( N0 b$ T5 X8 z4 N9 G
第 37 条
" M5 L1 l5 `2 ]- _# Y * i" D" O9 y$ n }) k3 @
储存能力在一千公吨以上之液化可燃性气体或液化氧气储槽及储存能力在五公吨以上之液化毒性气体储槽或以毒性气体为冷媒气体之冷媒设备之承液器内容积在一万公升以上者之四周,应设置可防止该液化气体自储槽漏泄时流窜至他处之防液堤。 0 Z* r3 i, B0 I$ x
5 R0 u4 w5 o5 K$ U; _
前项防液堤内侧及自其外面十公尺范围内不得设置该储槽之附属设备以外之设备。但左列设备,不在此限: ( [( s$ m4 z4 Z4 m a
0 s* d+ Y3 S$ m. }/ y/ T: A. j! `/ I
一设置于防液堤内侧者:与各该储槽有关之低温储槽之输液设备惰性气体储槽、水喷雾、撒水装置 (含储槽外面至防液堤间超过二十公尺时可自防液堤外侧操作之灭火设备) 、气体漏泄探测警报设备之感应部、除毒设备之吸引泄漏气体之部分,照明设备、计测设备、排水设备、配管、配管架台及上列设备之附属设备及被认不妨碍安全之设备。 x( t; s, |9 H; N$ w0 @, {- u
* _3 f8 m- v( V, q) W/ W 设置于防液堤外侧者: 6 L* [0 _5 D/ J* j( h
8 P9 r7 N& B# k# z2 s (一) 与该储槽有关之输液设备、惰性气体储槽、冷冻设备、热交换器、气化器、气体漏泄探测警报设备、除毒设备、照明设备、供防止扩散漏泄气体而设置之构筑物、计测设备、配管、配管架台及上列设备之附属设备 。 z" a. P; x3 A$ M
4 p+ s( Z7 \2 ^' X5 F5 D W/ [ (二) 导管或配管 (膨胀接头以外之部分以距地面在四公尺以上高度者为限。) 及其架台、消防设备、该事业场所设置之通路、具有可承受地盘荷重而埋设于地下之设施。
3 @, R9 y/ L- I0 J% }: {
7 ~# a/ o+ D9 A* i% G9 ? (三) 除本款前列者外,被认不妨碍安全之设备。
" E5 z: N/ {/ R5 K
% ?. }# e6 ~+ e 储存毒性气体之液化气体储槽,其前项范围之距离,应依左列规定: * c6 v/ b5 {) B& f- k. z
5 I& B3 N/ }( m; Q9 h 一毒性气体中可燃性气体,应保持次表甲所示之距离。
. C S) q3 H8 t3 f& e/ s: p / ?: d5 t8 W; }
二毒性气体中前款以外之气体,应保持次表乙所示之距离。
/ p5 o. D( }: i* ^# [ ! A5 K7 |) l; S
┌────────┬───────┬────┐
) C0 e: k( Y5 N1 L: B1 o9 m
+ m+ Q( L5 e( @- V; @ │\储存能力│││
4 a2 C0 j- x. K0 N
6 |! J& N: [& x& W7 l │\X (公吨) │││
, Q: f' p/ k, E( ?+ F 9 T3 z" x W& ]/ F8 R* o. B& S
│\│5≦X<1000│1000≦X │
2 a: J# I2 _2 V' S' d2 s: @! _, K' u 9 C( D7 a0 F% }7 o) r3 U
│\│││ $ l- P, A+ E' ?$ E2 S1 B0 Z. O W
9 h0 Z. E: p& @' }6 A& \
│距离\│││ $ n( Y4 X B; S: W
0 X2 G( r. {; N+ W) | │ (公尺) \│││
7 ^) T% B: h1 t3 T3 p. J& l2 v
6 D" m# B) u5 w. K5 `5 c ├────────┼───────┼────┤
2 }+ p/ b& D4 A$ I6 I# E) @5 L
6 o# q7 N2 Y, |3 Q │甲│4 ││ + |! D- x7 r- U, E7 D3 E6 |9 |
. ?' E( h: f* t7 Z3 N │├── (X-5) +6 │10│ : O5 z- q: e' Q* l
; C3 N3 a' E6 Y* ~ ││995 ││
! b% e% e+ O2 }, O) ` $ |3 a! B! C6 E' ?2 Q4 f
├────────┼───────┼────┤
# s8 V2 ?" u y- d8 n: W4 ~
2 P$ Q% w, A8 I3 l │乙│4 ││ i/ F. P' g* D8 d* ]
9 R* @$ ^% d" |9 s1 p0 c │├── (X-5) +4 │8 │
9 t7 }3 Y& i2 P" I
3 j3 w+ `# U! h/ j2 z ││995 ││
1 m* a7 ?# k' ]6 T6 L8 z: ?! _8 [
5 Q% r$ M. p, |- h5 y" l& Z └────────┴───────┴────┘
# [& r$ Z2 t; `, o( s* C * B1 c$ D/ f1 r% C
第 38 条 3 Z% S z/ T, B ?
/ ^: M1 s% [0 h/ h
设置可燃性气体制造设备或冷媒设备之压缩机、油分离器、冷凝器或承液器及此等间之配管 (以制造可燃性气体或毒性气体之制造设备者为限。)之厂房,不得因可燃性气体或冷媒气体之漏泄致使其满责于厂内之构造。 , F+ r4 a% Y* f2 ~) t
6 q( m* J% t$ R* P! k
第 39 条
% _, A+ u7 B" A/ M( L5 n $ M H; X1 n3 S9 I( o a w
可燃性气体、毒性气体及氧气之气体设备 (除高压气体设备及空气取气口外。) 应具气密之构造。 ) n% r+ P7 y+ v2 {3 S n6 z8 M
1 g( d3 S& |. u. h6 u; e 第 40 条 . @5 s$ v+ ~0 E Z4 F8 F0 Z/ o
; Q- L8 L6 G% O5 M* l8 }* ~
冷冻用高压气体之制造设备应具有不因振动、冲击或腐蚀等致使冷媒气体漏泄之构造。
* j) J% s6 U. x0 ^, h- z* @* z
' R0 w9 z2 F( }. A 第 41 条
& B1 P+ F: F. n. W
- v, V6 D7 k6 T' w 高压气体设备 (容器及中央主管机关规定者外。) 应经以常用压力一.五倍以上压力实施之耐压试验及以常用压力以上压力实施之气密试验或经中央主管机关认定具有同等以上效力之试验合格者。 8 z6 Y* z# a N# M* p; C
( H [1 o9 ?; a, g
第 42 条 - l( _0 Y* X9 n8 A( s
" `: \/ _( j t- j1 u3 F/ y 冷媒设备 (冷冻设备中,冷媒气体可流通之部分;以下均同。) 应经以最使用压力以上之压力实施之气密试验及以最高使用压力一.五倍以上压力实施之耐压试验或具有同等以上效力之试验合格者。 ' o7 F: D* S$ R! J
) j& y: j; r. p( K) S* I: D
第 43 条 5 |% E/ ~, z) K0 g$ N$ E; Z |' Y
! V# L4 }7 P w1 h
高压气体设备 (容器及中央主管机关规定者外。) 应具有以常用压力二倍以上压力加压时,不致引起降伏变形之厚度或经中央主管机关认定具有同等以上强度者。
. I4 I- M# _; A& V9 | ( N) ]4 N: A- G
第 44 条 3 S9 K' {8 Y, p! x
* n2 s) r2 N: E6 \5 ` 气体设备之材料,应使用足以适应该气体之种类、性状、温度及压力等诸性质之要求者。
: h$ y: U4 K, U" Q$ c$ u2 C $ J& p3 g$ ]2 o! l S) c
第 45 条
# G* I5 Z3 m( o, U1 P3 \/ y; K ( T7 O3 }. a) P
高压气体设备,除配管、泵、压缩机之部分外,其基础不得有不均匀沈陷致使该设备发生有害之变形;储存能力在一百立方公尺或一公吨以上之储槽之支柱 (未置支柱之储槽者为其底座。) 应置于同一基础,并紧密结合。 4 m! I5 f! U& D( Q) X
) `; g( \' J+ _& K% B9 p! K
第 46 条 , ~( W6 K* _( \0 b [
7 i- U! l: m1 q; @ \
塔 (供进行反应、分离、精炼、蒸馏等制程之高压气体设备,以其最高位正切线至最低位正切线间之长度在五公尺以上者。) 、储槽 (以储存能力在三百立方公尺或三公吨以上之储槽。) 、冷凝器 (竖式圆胴型者,以胴部长度在五公尺以上者为限。) 及承液器 (以内容积在五千公升以上者为限。) 及支撑各该设备之支持构筑物与基础之结构,应能承受地震影响之耐震构造。
4 W' n7 x) L. Y! L% ?- z 6 W7 q+ M6 \# [- C
第 47 条 ) K! X% ?: |! X. ]- m
2 I) U6 s3 O9 }' ^
高压气体设备之可进行温度变化之反应、分离、精炼、蒸馏、冷却、冷凝、热交换及加热设备,应设置适当之温度计,且应采取该设备内温度超过常用温度时,可迅使其温度下降至常用温度范围内之措施。
; v+ C$ k0 I6 b1 ^1 s8 L & S* b3 V6 H8 M- I% z: l4 V
第 48 条 ' }) _5 M5 D" r/ j) C0 y
7 R/ s% ]1 I% ^- p0 g
高压气体设备、储存设备或冷媒设备,应设置适当之压力表,且应置该设备内压力超过最高使用压力时,可迅使其压力恢复至最高使用压力以下之安全装置。
% ~" w! o2 T" H' K7 t; g2 F& g$ S
2 L9 J: f3 d# }6 Y1 O 第 49 条
! k/ c( ^% a; q+ Y
$ g5 p) ~8 G3 T% {7 V- M: H! G8 L4 M" Q3 Y 前条安全装置 (除设置于惰性高压气体设备者外。) 中之安全阀或破裂板应置释放管;释放管开口部之位置,应依左列规定: " m2 p3 U, t2 b6 ~" `+ _4 F; P
3 M6 \5 G) _, U6 x5 M4 F5 d
一设于可燃性气体储槽者:应置于距地面五公尺或距槽顶二公尺高度之任一较高之位置以上,且其四周应无着火源等之安全位置。
: t, o U; A, u. Z" S" }5 l
; H- k6 T: E1 S 二设于毒性气体高压气体设备者:应置于该气体之除毒设备内。 4 `) V" K3 _. L
7 ?% v5 A; T @& D4 B! J: X 三设于其他高压气体设备者:应置于高过邻近建筑物或工作物之高度,且其四周应无着火源等之安全位置。 6 Z* p6 V' M0 [) d' @
1 O2 f' E2 q' T- e5 S2 h 第 50 条 $ t6 \" i* m, C2 U
O H* S, J4 x/ q. Y; Z5 }* L 可燃性气体低温储槽,应采取防止其内压降低至较外压为低时不致使该储槽发生破裂之措施。 0 d2 j! }: c/ ]1 l" t# i7 O
' \/ r0 s q3 w) Y/ {
第 51 条
% }1 M, F6 ?0 X2 m# s2 {" s9 \ / @9 g t- R4 [) N; @( h) \
以可燃性气体或毒性气体为冷媒气体之冷媒设备之承液器及液化气体储槽应装设液面计 (氧气或惰性气体之超低温储槽以外之储槽,以采用圆型玻璃管以外之液面计为限。) ;该液面计如为玻璃管液面计者,应有防止该玻璃管不致遭受破损之措施。 - `" Z/ E; N+ ~/ y) \) S
- J9 m6 t+ J. O
连接前项玻璃管液面计与承液器或储槽 (以储存可燃性气体及毒性气体为限。) 间之配管,应设置自动及手动式停止阀。 " `& @0 y$ w. Y$ P6 n
0 _8 P7 o0 j* F6 A5 b
第 52 条
& Q3 G% ?) f2 Q. t 7 v; g8 F+ J* `7 N( _/ b
设置于储存可燃性气体、毒性气体或氧气之储槽 (不含中央主管机关规定者。) 之配管 (以输出或接受该气体之用者为限;包括储槽与配管之连接部分。) 除依次条规定设置紧急遮断装置之阀类外,应设二具以上之阀;其一应置于该储槽之近接处,该阀在输出或接受气体以外之期间,应经常关闭。 1 r7 i i% j& A( _4 n; R
`% `/ K! V8 ^6 z* ^: ?
第 53 条
: N1 Z9 M: M8 Z. w- z* R# Z6 A _* L3 c! t5 Q
设置于内容积在五千公升以上之可燃性气体、毒性气体或氧气等之液化气体储槽之配管 (以输出或接受液化之可燃性气体、毒性气体或氧气之用者为限;包括储槽与配管间之连接部分。) ,应设置距离该储槽外侧五公尺以上之处可操作之紧急遮断装置。但仅用于接受液态之可燃性气体、毒性气体或氧气之配管者,得以逆止阀代替。
: }1 l t6 C$ t/ n( |) [* t " M) Y! I4 d! Q/ o" X$ P0 |
第 54 条 ' F0 @2 @% A7 i/ {7 O: I
7 M! H) w- n, ^3 z' ?' Y) [ 可燃性气体 (氨及溴甲烷以外。) 之高压气体设备或冷媒设备使用之电气设备,应具有适应其设置场所及该气体种类之防爆性能构造。 ( T" R: k+ ?: k1 ^1 @' N' w& v ]
+ I" e9 {- g! ~+ A9 M, d4 ?% y% d
第 55 条
2 [: I; ^4 Y! t L, v4 N
c ^+ H/ }9 o 自动控制进行反应、分离、精炼、蒸馏等制造设备之控制装置、依次条、第五十七条或第六十二条规定设置之撒水装置、依第六十七条规定设置之消防设备、制造设备之冷却水泵、紧急照明设备及其他为确保制造安全经中央主管机关规定之设施,应设置不因停电导致该设施失却安全功能之紧急电源或采取其他辅助措施。
( o% r2 X3 B! L' j0 b( D
; t2 s5 F0 F! V- z/ y 第 56 条
0 p% C8 f4 j4 @! g" _
+ f; e" a' `0 U( S* c' J6 { 灌装压缩乙炔气于容器之场所及第七十九条之灌气容器放置场应设不因火灾致使容器发生破裂之撒水装置。
% E |9 Y) t0 }; Z
4 i( K, x: k* H6 m, W* A9 Z, c/ T1 i 第 57 条
2 m& ^$ K2 u; i5 ]
$ o3 x9 J% W8 H9 _ 设置于地盘上之液化石油气储槽及其支柱,应以不燃性绝热材料被覆等构筑之耐热性构造;或于距离该储槽及其支柱之外面五公尺以上之处所设置可操作之冷却用撒水设备或其他冷却装置。 ' o; }7 r$ G9 N0 t) I1 r. E
- u+ O) g6 c; q; P- { r3 W: ~* ]- @
第 58 条 ) `- D/ z- Y9 }; U; `# i
7 d' z3 \+ D% a- Y& E0 S* b
放置压缩机或灌装压缩乙炔气于容器之场所或与第七十九条之灌气容器放置场间及灌装该气体于容器之场所与第七十九条之灌气容器放置场间,应分设厚度在十二公分以上钢筋混凝土造或具有与此同等以上强度结构之防护墙。 % J* y- v/ V, }
- s/ S6 M) n/ B. R6 k* C$ \ 第 59 条
* O: {5 @' S( q" y0 e9 w# d 5 W1 y4 J; Y# Z+ h' [5 N' \
压缩机与使用每平方公分一百公斤以上之压力灌注压缩气体于容器之场所或与第七十九条规定之灌气容器放置场间,应分设厚度在十二公分以上钢筋混凝土造或具有与此同等以上强度结构之防护墙。
, L8 k, S0 b/ \- v 2 e- i/ ^ {, r; \, p( ?" j
第 60 条
" V4 V0 Q' J9 D& E) n0 `
5 Y4 z# e% y3 e1 F+ a& M$ H3 Y 可燃性气体或毒性气体之制造设备中,有气体漏泄致积滞之虞之场所,应设可探测该漏泄气体,且自动发出警报之设备。 ' }, }. I; `, w( H4 ]& R
' i# x5 h! C$ v: u6 ]/ P 第 61 条
, B. J3 K8 g# w( e4 o# j 4 J: q2 {/ Q3 \0 M" e
毒性气体之制造设备 (中央主管机关规定者外。) ,应依左列规定设置气体漏泄时之防毒措施: - y& {, `2 u# w, `4 Y/ t/ x
3 C* U# g0 }% V3 X4 N6 S F
一可适当防止漏泄气体扩散之装置。 , M; }0 n3 k1 n2 l3 }
$ n- K& O! N/ C, o* z
二应依该气体毒性、气体种类、数量及制程,选择吸收各该毒性气体之设备及吸收剂。 + c' \3 _6 o# a6 T% J* E
, z& r$ w1 h' X! D* r
三防毒面罩及其他防护具,应保管于安全场所,并经常维护于适当状态。 9 a' P0 i+ M2 _0 @9 `( k
1 d/ D, ^1 C& ~4 g' w 第 62 条 " H" E3 Q" e- d5 @/ a5 E
+ k0 G$ U8 E0 U& |/ S- X7 ]4 _
可燃性气体或毒性气体之储槽或此等储槽以外之储槽而邻近于可燃性气体储槽或处置可燃性物质之设备之四周及此等之支柱,应采取防止温升之必要措施。
$ E, E1 v* z9 m" [; X5 i
8 a0 L- C7 d! n9 @ 第 63 条 0 A: Q/ E3 f2 C) m0 F
" t, @) o6 r- O% ?; P
为区别毒性气体制造设施与其他制造设施,应于其外部设置容易辨识其为毒性气体制造设施之必要措施,且在该设施之泵、阀、接头及其他有漏泄气体之虞之处所,标示具有毒性之危险标示。 - `" U- ?7 D. a9 O0 ]* B6 I9 e8 O5 u4 \
& i6 M( i" W4 R$ K1 ]7 V 第 64 条 ; f3 ^2 [) X0 z) A5 Z: L! D
( K2 ?6 C# W5 s7 v 毒性气体之气体设备之配管、管接头及阀之接合;应采用熔接接合。但不适于熔接接合者,得以在安全上具有必要强度之凸缘接合代替。 8 u6 S- `. d" [/ H! z1 E* h
( C- m: D5 R6 f2 M" L# T
第 65 条
' ^! |5 S3 T) B9 f) u, }; v
- H' x' Z& e. c2 [ 毒性气体之气体设备之配管,应依各该气体之种类、性状、压力及该配管邻近状况,在必要处所采用二重管构造。
0 D1 N( e* D& N B3 }
% b& R8 {+ ]+ q( P 第 66 条
" R, f0 {5 i: z$ V0 @
( J! ^5 U. ~4 p3 v 可燃性气体制造设备,应采取可除却该设备产生之静电之措施。 / H6 E9 W' W1 {7 J/ Q
, O7 G' N/ b( W. r, m {5 h 第 67 条
7 M7 x! }. A! e/ C2 u4 G, W 0 j; m U% c5 \% \& O/ M: }2 ^
可燃性气体及氧气之制造设备,应依消防法有关规定设必要之消防设备。 / z5 T5 u2 x5 K' [! E i/ |
4 l1 [( \; {7 i- I9 i% |( W, a
第 68 条 z( S- c( y0 s1 M2 D' v
8 a/ F4 U* |6 v6 R" G/ i% _% `; Z
事业场所应依其规模及制造设施之形态,在事业场所内设发生紧急灾害时,可迅速联络之通报设备。
; }4 |5 X( b% p$ R9 r% e 4 W4 E2 l& ^8 a
第 69 条 # O, J P8 V) n* P7 [4 ]% N
1 `7 o' V+ [8 {# J3 j0 m* y
设于制造设备之阀或旋塞及以按钮方式等操作该阀或旋塞之开闭按钮等 (以下于本条文中简称阀之相关装置。) 除依左列规定外,并应采取可使作业人员适当操作之措施:
" X5 O; X: K" a 9 _. z2 \3 s" H8 I" _( c1 c
一在阀之相关装置应设可明确表示其开闭方向之标示外,如该阀之相关装置之操作对制造设备在安全上有重大影响者,应设表示其开闭状况之标示。
( ~) h, I1 K+ D3 u 8 C8 Y+ \% j* `3 h+ H+ x; ^
二与该阀之相关装置有关之配管,应于近接该装置之部位,以容易识别之方法标示该配管内之气体或其他流体之种类及流动方向。但使用按钮操作者,不在此限。
V3 @- z ^2 W" B2 Z ]( s
# t6 C" z! k# ~1 G; Y 三阀之相关装置之操作对制造设备在安全上有重大影响且不经常使用者,应予加锁、铅封或采取其他同等有效之措施。但供紧急使用者,不在此限。
& F9 ?, M0 C9 d4 C# @) m: p ' d" [) k9 A( T
四在阀之相关装置操作场所,应视该装置之机能及使用频率,设置可确实操作该装置之作业台。 r6 ]3 T# Z8 f1 d: {+ ^7 n
% @6 r$ J! D0 l# S1 p
第 70 条 & o2 v" W, w: v- H* R
" R7 ]" Q; [. c9 o1 \ 对高压气体之制造,于其生成、分离、精炼、反应、混合、加压或减压过程,应依左列规定维持于安全状态: " {4 H) o) ~6 D- I1 n& E1 n, J
$ k/ p. H' o8 o$ R! a- g' H 一附设于安全阀或释放阀之停止阀,应经常维持于全开放状态。但从事安全阀或释放阀之修理致有必要者,不在此限。 , H6 I! W, W3 r- A4 ?3 L
/ i) ~2 W( S4 `" D, x7 J/ y z
二当空气液化分离装置之液氧积存器内每公升液氧中乙炔之质量超过一毫克或其他碳氢化合物之含碳量超过一百毫克时,可即刻停止该空气液化分离装置运转,且迅即将液氧排放之措施。 % V4 B$ n! P4 F. j* s b
- z) m$ g4 b* C" ] d4 {& J 三左列气体不得予以压缩: 2 }# ]( k) m" y
, u5 s; l# \& A8 b; Z7 N
(一) 可燃性气体 (除乙炔、乙烯及氢外。) 中含氧容量占全容量之百分之四以上者。 0 T( h. @5 z8 D" K+ s5 c
+ h* A/ c" J0 U' D( e3 U1 Z1 F5 z (二) 乙炔、乙烯或氢气中之含氧容量占全容量之百分之二以上者。 7 ^$ N' W+ ^1 U+ o- T$ V' U9 [
, R0 m! d& g# _4 A7 _+ R9 G; d (三) 氧气中之乙炔、乙烯及氢气之容量之合计占全容量之百分之二以上者。 * K. n' l9 m4 B9 K# ]" ?( H
: \( x) p7 X! d% |8 r* y
(四) 氧气中之可燃性气体 (除乙炔、乙烯及氢气外。) 容量占全容量之百分之四以上者。 ! c5 W2 b, q' A3 h: A
1 b+ H9 ?8 Y ?* R 四制造压力超过每平方公分二十五公斤之压缩乙炔时,应添加稀释剂。 4 |9 w6 o" x3 L5 ?0 e
9 r4 A7 y4 l& S$ r1 Y4 ?"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