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没认识到下塔的供冷供热作用,而是尤总没认识到下塔的精馏作用,你有无说过“下塔分离出的0.45份氮到上塔又混合”了?如果说这也是“混合”,那你尤氏单塔不是混合得更多?8 h0 j1 k s' q; h3 Q, h1 R
# _( [% A! U/ r3 y
同样用一个温差为0的虚拟换热器,双塔流程的上塔只需分离0.55份富氧液空,而尤氏单塔需要分离1份空气,哪个分离负担重?哪个需要的回流液多?还能说下塔没有精馏分离作用么? 0 n( J" I. V7 g6 d % h6 }- x9 L( A& S( U. }2 M- G尤总搞空分流程开发,也就相当于举着根竹杆捅月亮,完全够不着。民科的惟一作用是娱乐,不必认真。
先生讨论问题时,对于双塔流程是只见其利不见弊,对于新单塔流程则只见其弊不见其利!例如先生讲新单塔流程氧氮氩三元物系精馏工艺方案,每处理一立方米空气回流液数量是双塔流程的两倍,完全是信口开河!/ z! c) f7 k8 G. `
例如以处理50000立方米干空气的空分装置为例,双塔流程进入下塔的空气数量为空气总量的90%即45000立方米,液氮加富氧液空的数量也是45000立方米,处理每一立方米空气的回流液数量是0.9立方米!3 n& `# \/ u; L N* V G" y
基于新单塔流程的氧氮氩三元物系精馏工艺方案,同样以处理50000立方米干空气的空分装置为例。进入空气冷凝器的空气数量是10000立方米,进入氮气冷凝器的氮气数量是22000立方米,进入工艺氩气冷凝器的工艺氩气数量是14000立方米!总数量是4600立方米,每处理一立方米空气的回流液数量是0.92立方米,一信之说从何而来?!基于双塔流程的氧氮氩三元物,而基于双塔流程的氧氮氩三元物系精馏工艺方案中的液空入口处以上的上升气数量是60000立方米, & h2 g- M* f: h4 y# u5 O* h 我理解先生是不会这样睁着眼睛说瞎话!先生的意思是基于双塔流程的氧氮氩三元物系精馏工艺方案,富氧液空入口处,上升气数量是38000立方米,污氮气引出口至富氧液空入口处的最小回流液气比是0.55左右!计算出的液氮数量是在21000立方米左右。而基于新单塔流程的液空入口处以上的上升气数量是38000加液氮回流液数量,按照同样的回流液气比0.55计算,液氮数量是46000立方米,是双塔流程液氦数量的两倍以上!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我先挑一下先生的毛病吧!我记得先生冒经讲过,如果上塔按照氮一氩氧进行精馏组织,进入下塔的空气数量只需要空气数量的60%!液氮数量只有13500立方米,上升气数量还是38000立方米,回流液气比约在0.36左右而不是0.55左右!/ E. S2 n7 G- |( J" R9 P+ g' h- I
先生的富氧液空入口处至污氮气引出口之间的回流液气比0.55从何而来?其实是下塔的实际回流液气比!只不过正好和双塔流程氧氮氩三元物系精馏工艺方案的富氧液空以上至污氮气引出口的实际回流液气比正好接近而已!双塔流程的氧氮氩三元物系精馏工艺方案中富氧液空至污氮气引出口之间的回流液气比之所以是0.55左右而不是0.36左右!原因在于双塔流程的氧氮氩三元物系精馏工艺方案中粗氩冷凝器中蒸发气化的富氧空气在上塔富氧液空入口处以下返回上塔,使富氧液空入口处至富氧空气返回口之间的实际回流气液比大幅度升高,大大高于最小回流气液比!导致上塔富氧液空入口处对应气相中的氧氩含含量达到21%-22%!而不是与富氧液空平衡的氧氩含量14%-15%!21%-22%/40%是0.52-0.55! 2 R- y. Q5 F% ]/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