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学习空分知识,结交更多空分大神!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空分之家
x
1986年,我国启动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载人航天作为“863”计划子项目之一,形成初步构想。
航天制氧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制氧厂先后更新了液氧、液氮公路运输车,淘汰了蒸发量高的老式半挂公路运输车,使液氧、液氮的运输降低了损耗,更加安全可靠。同时,运行已超过20年的制氧核心设备更新换代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之中。
1988年,经过多方协调,上级为制氧厂调拨一套国产65型制氧设备。同年4月,时任副处长的朱振录带领20多人前往吉林通化搬运设备。
从西北到东北,朱振录带着队伍一路辗转,最终走进一座湿冷昏暗的山洞。当朱副处长看见眼前庞大的制氧设备时,让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亲切,仿佛看到了无限光明”。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吃住在山洞,对设备进行拆卸、编号、装箱。
1988年5月底,当装载整整7节集装箱的列车稳稳停在离制氧厂不远的铁路线时,这座小山沟沸腾了,制氧技术人员敲锣打鼓,像过年一样喜庆,这其中就有制氧厂职工田国民。
退休后的田国民
田国民出生河南信阳,初中文化,1959年进场,是制氧厂屈指可数的技术骨干之一。从厂房选址、设备安装到第一代空分设备运行20多年,他始终铆在制氧生产第一线,他深知核心设备的国产化将意味着什么。
拿田国民的话说,“用人家那设备,咱自己就当不了家。”进口设备一旦要更换部件,国内很难买到,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耽误时间。
厂房全景
国产65型设备被称为第二代空分设备,由杭州制氧机厂自主研制生产,是当时我国较为先进的制氧设备机型之一。
第二代空分设备被安装在制氧厂备用工位,与“德国造”空分设备并肩而立,经过17个月的安装调试,最终形成了两套设备互为备份的生产系统,液氧、液氮生产量增加了1倍以上。
第二代制氧装备卧式空气压缩机
来到第二代空分设备前,4台大功率空气压缩机整齐列阵,手绘的巨幅设备工作原理图悬挂在醒目位置。设备操作台前,整齐排列着各种大小不等、功能不一的仪表。操作台上,依然平铺着当年使用的记录表,表中罗列了设备运行时需要记录的50多项数据参数,而表格左侧具有典型时代标签的毛主席语录写着:“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
机器轰鸣,昼夜不停。32年前,田国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航天制氧新的征程。按下按钮,开关阀门,填写记录,若发生设备故障,还要快速拉响头顶的气喇叭发出报警信号,保证维修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快速排除故障。
“制液氧、制液氮,我为科研把力献。只要卫星能上天,再苦再累心也甜。”这是老一代制氧人最纯粹、最质朴的心声。田国民和许多人一样选择把家安在大漠戈壁,妻子成为一名家属工,除了照顾家庭,还要在工地背砖搬瓦记工分,参加航天城的基础设施建设。他的子女陆续长大,全都进入航天相关领域,成为新一代航天人。
田国民家庭合影
2000年1月,第二代空分设备在完成其无可替代的光荣使命后,退出历史舞台。次年,田国民退休,一直居住在航天城。2019年,田国民长眠于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第二代空分设备作为我国航天制氧的首套主力装备,历经12年,在载人航天发射场建设、包括“神舟一号”在内的多次航天发射液氧、液氮保障任务中,立下汗马功劳。而对于制氧人来说,一生只干一件事,一辈子默默无闻和制氧设备打交道,是对国家最大的回报。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不大喜欢表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豪言壮语。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航天制氧工作,更多的也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但在每一次的家国选择中,都会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们的初心和使命。 |
|